红海湾遮浪奇观与汕尾古城慢调。翻开广东地图,位于粤东沿海的汕尾犹如一颗耀眼明珠,红海湾旅游区无遮挡地面朝广阔的南海,优越的港口位置令人生羡。
汕尾东临汕头,西接深圳,素有“珠三角东大门”之称,总共455公里的海岸线上,分布着“百岛十滩九湾”,其中包括有“粤东麒麟角”之称的红海湾旅游区,和号称“粤东旅游黄金海岸”的金厢滩旅游区。
红海湾遮浪奇观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景观——遮浪南澳半岛突入海面,如屏障般挡住东边的碣石湾和西边的红海湾两面的风浪,使得半岛两侧的海面呈现迥然不同的奇观——每当一面巨浪排空,另一面却风平浪静,咫尺之遥,却如一对性格迥异的双生儿。这里还是第16届亚运会海上项目的分赛区、广东海上运动基地,有着适合开展海上运动的先天条件。
汕尾的海鲜之生猛、民风之朴素,也远非久居大都市的人能够想象。原生态的滨海旅游文化与美食和悠然自得的休闲慢生活,使人印象深刻。

红海湾 遮浪奇观甲天下
八月底的红海湾,阳光正艳,暑气逼人,蔚蓝的海水犹如一面巨大的反光镜,折射出近似于热带海岛的某些特征。
海边的小卖店里,体瘦精干的张伯递过来两瓶可乐,可乐不够凉,张伯解释道,“卖光了,这是刚放进冰柜的。”
张伯的话匣子从提到他的“旅游事业”开始,一发不可收,在喝可乐的当口,他向我们讲述了红海湾四十年间的变迁。
浪涛拍过的流金岁月
今年60岁的张伯在22岁那年来到红海湾,成了当时汕尾养殖公司的一名职工,不知不觉一扎根就是几十年。
张伯的小卖店所在的房子要追溯到1957年,当时还是草房,后来改建成瓦房,1979年的一场大台风将瓦房吹毁,小屋被迫重建,后来几经修整,始成现在的模样。
张伯坚持认为小卖店对于自己是“旅游事业”,所以他把它取名叫“旅游小卖店”。张伯的儿子如今在外创业,说到儿子,张伯只说了一句,“和我一样,干的是旅游事业。”
在张伯眼中,红海湾过去的四十年是一段流金的岁月,就像自己印刻在这里的人生里程一样,从当年那样的风华正茂,到如今的阅尽沧桑,岁月就像一溜烟,把他从年轻小伙儿变成儿孙满堂的花甲老人,也将这片海水从本地渔民的大浴场,变成了有名的风景区。
从大浴场到知名旅游区
当年旅游小卖店门前还是一片茂密的树林,张伯和养殖场的工人们在海边养海胆、养扇贝、晒紫菜,张伯记得,那已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。
改革开放后,由于气候变暖加上请工人越来越难,养殖场面临倒闭。1986年,有先见之明的张伯承包了这间红海湾第一家小卖店,从此再没离开过。
张伯回忆,八十年代来游玩的多是本地的渔民,只在逢年过节有零星的外地人前来。到九十年代初,来自深圳以及其他珠三角城市的游客开始涌向这里,逐渐带旺了周边的旅游业,连带着小卖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。如今,旺季要来红海湾度假,最早要提前一个月才能订到房。
记者看到,除了售卖零食、饮料、泳衣及其他泳具,小店还提供淡水冲凉以及租柜服务。张伯还记得,最初冲一次淡水才两毛钱,而外地游客的到来将旅游收费彻底催涨,“1999年变成两块钱,现在收八块——外面都收十块啦。”
看了四十年潮起潮落,上了年纪的张伯过上了人们向往的那种自在生活——每年5月到10月驻守小店,等到秋天一来,下海的游客少了,就将小卖店交给别人打理,自己和老伴四处旅游,享受半年的悠长假期。

做戏给神看,悠然慢生活
位于汕尾市市城区的凤山祖庙,堪称省内最负盛名的妈祖文化传播中心,祖庙始建于明朝末期,是福建的渔民到凤山一带定居时带来的“保护神”。与凤山祖庙两两相望的品清湖,是目前中国大陆仅存的最大咸水泻湖,也是汕尾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之一。围绕着品清湖,汕尾人书写着恣意恬淡的热情小生活,湖上的屿仔岛则展现出一幅原汁原味的现代渔民生活画卷。

品清湖上渔家画卷
品清湖湖面面积22平方公里,有4个杭州西湖那么大,与凤山及其后面的鼎盖山、屿仔岛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品清湖西面出海口处即是汕尾港,为全国六大特色渔港之一。由于这里离公海仅12海里,距离香港也只有81海里,渔港辽阔,港口渔业十分发达。这里不但有适宜游泳的浅水海滩,更是天然的避风港——每当台风来袭,船只云集在此避风,壮观至极。
品清湖上有村民自发组织的渔家乐旅游项目,规模不算大,胜在原汁原味。
推出渔家乐的小岛叫屿仔岛,曾被省旅游局评为“广东省特色旅游村”,0.51平方公里的岛上住着几百号世代以捕捞为生的渔民,小岛有如一只安静的水鸟卧于碧波间,岛上居民靠渡船出入,渡船由村民免费服务,游客可以象征性地付一点船费登岛远眺,领略品清湖的浩瀚与水天一色的壮观——耳边响起渔歌声声,眼前展现出错落有致的渔家小院,你会觉得恍惚置身于一座小巧精致的海上仙岛。
当然,跟随渔民出海捕蟹是最难忘的。
发表评论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