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河河田高景原名应叫“飘色”

 陆河河田高景原名应叫“飘色”。“飘色”这一民间艺术是随着中原汉人南迁而来的。明代已在岭南形成喜爱戏剧的风俗,粤剧便是相当部分地区客民所喜欢的剧种,随之也涌现了一批名角,凡有节日,客民必须演戏,一饱眼福。到清代咸丰年间,尤因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,清廷下诏解散所有粤剧班,禁止演戏。习俗不易改,禁令不能违。遂以小孩扮成戏曲人物,赋以戏剧内容,以木柜抬送巡游,配以鼓乐,恰似在一个个小舞台上演戏一般。每一个色板(景屏)扮演一个汉族历史传统中的故事、人物。

    河田高景(高台飘色)艺术极具综合性,其涉及文学取材(如《金山战鼓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醉八仙》等;涉及锻打色梗(景茎)的铁匠工艺。锻打色梗的铁匠必须具备高超的锻打功夫,这样,锻打出来的色梗(景茎)才能刚柔相济;涉及道具、泥塑等工艺;还涉及整个板面的审美效果、力学等。可见河田高景(飘色)与各地的民间艺术飘色一样,充分体现民族气派和地方特色,并充分肯定其集体性、群众性以及综合性。而它最重要的特点,概括地说就是具有浓厚民众意味的广泛的群众性。

    从每年出景(飘色)进行评比情况来看,它还具备极强竞技性。河田高景出游后,集中在广场进行评奖。评奖促进装景(装色)艺人不断革新工艺,使色梗(景茎)越锻越细,色梗一年比一年高(高达6米多),色梗越装越巧,(俗称过机过得巧)出现色梗直通小狗肚中出,而小狗非但不会死,还在汪汪直叫;一只小小金鱼缸、一个小米筛托起一个小孩的奇观。

    陆河县河田高景(飘色),自中原汉人南迁至今,不断出游活动。然而在文革期间停止了十余年,打倒“四人帮”后才慢慢恢复了它原有的风采,继续活跃在人民群众中间,为人民所喜闻乐见,它是陆河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灿烂夺目的瑰宝。

Written By

漠月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