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陆风大漂流》·南宋篇 9-11章

《海陆风大漂流》·南宋篇
编著:漠月

=================
第八章节 丽江月色

在龙津河下游,环绕红花山(现为鹿境山)出大海弯弯曲曲的河段,称丽江。丽江江面较宽,水清、波微,皓月当空之际,朗月印江心,波光潋滟,景色明媚,令人陶醉,引人遐思,富有诗情画意,故称之为“丽江月色”。

每当月圆之夜,站在鹿境山岭可看到丽江月色之佳景,尤其是秋高气爽的晚上,碧空无云,皎洁明月,将清辉倾洒下来,给微波不兴的江面上涂了一层光明、淡雅、 柔和的月色。岸边的翠竹绿林都轮廓清晰地倒映在丽江上。微风拂过,水面上会摇曳出层层闪亮的波光,美不胜收。

清澈的丽江水是半咸半淡的,外面的海水从丽江口溯流倒灌,进行渗透,枯水季节的影响范围更大。因此,丽江就能够蕴育滋生出丰富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,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恰好是蚝蚌繁殖成长的理想场地。月光如流水一般舒缓地泻在丽江上,旋即折入水中,照彻江底密密丛丛的贝壳蚝蚌上,使得一些衔珠的老蚝贝,更见璀灿耀眼。

与此同时,江底的光芒纷纷返身折射,透出江面。顷刻间,粼粼浪花跳跃着,浮光跃金,好像万千萤虫在闪烁流动,与碧天上的星光月色遥相辉映,确实是美不暇接。漠月面对如此美景,真想在此一带居住下来。就对靠在肩上已然陶醉的郑仪说:“小仪,以后咱们就在这里生活吧。”郑仪微微点了下头。

此时,将士们也为丽江月色所迷住,从而激发出他们收服破碎山河的豪情壮志,斗志昂扬。夜深了,海风习习,稍感凉意,漠月就牵着郑仪回后舱休息了。

已经日上三竿,漠月才自然醒来,郑仪已经把早餐备好。杜鹃花,漠月看到杜鹃那种激动,真是忘形。漠月喜欢杜鹃花,它没有牡丹的雍容,昙花的华贵,但她朴实无华,不畏风雨雷电,诗一般动人,火一样艳红。被丽江水包围的长方形山麓东边高山长有杜鹃花。此时节满山映红,故此山俗称 “红花山”。

看到漠月这么激动,郑仪就会意的拿起桨准备把船划到山脚下,步行上山去。但漠月已飘到她身边,左手搂着她的小蛮腰,稍一旋转,好象郑仪没有重量似的,踏着微波,飘然而至,停于半山腰,漠月喜欢被包围于杜鹃花丛中。这时,郑仪才发现,漠月会武功,而且还是深不可测的那种。满心的欢喜,但却有点责怪漠月没有告诉她,还有元霄之战没和他父亲一起杀敌。

漠月看到她的这副怪表情,心中明白,就跟她说:“我练武仅是强身健体,偶尔也用于防身,我呢,是一名郎中,只能救死扶伤,所以,你不能怪我不参与杀敌。我和你站于岸上观战也是想万一你父亲受伤,我方便去帮他。你就原谅我吧!以后什么也不满你了。行不?”郑仪听了这话,满怀喜悦,但还是得理不绕人的架式道:“好吧,这次就放你一马,以后要再敢满我什么事,看我怎么收拾你。”

漠月还叮嘱郑仪不能把会武功的事说出去,其实他刚才的“表演”好多宋兵都看到了。特别是郑仪的父亲,看到漠月这身手,已经认定把郑仪托付给漠月,是他做过的最正确的事了。

红花山,从马宫越海遥望之,此山严似鸡笼,故南海船人称“内鸡笼山”亦称“小金笼山”(马宫西北侧海中的“关拦山”为大金笼山)。宋端宗觉得,天子有囚于笼中之嫌,故把大小金笼山易名为“金龙山”,以显帝威。此山脉从头至尾凸出六个山头,高出水面的土地即为陆。“陆”与“鹿”近音,故几经易名,现代称:鹿境山。

鹿境山西南麓处,在一堵高约数米的石崖下,有一股清沏凉沁的泉水从山沟畔那块巨石下的一眼小洞汩汩地冒出,接着从绿草茵茵的低洼处跌落到山崖下,然后才注入一泓碧幽幽的圆形小潭。该潭深约1米,直径约2米,周围则野草葳蕤,叶丛遮掩。宋端宗饮之,于是乎,这里就被后人称为“圣井”的地方。

1277年(宋景炎二年)二月,时元万户只儿韩带于应昌(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)举兵,叛应划里吉,漠南北大震,世祖召南征许将北返,从伯颜北讨。与此同时,广州争夺拉开,元将张荣实与降将吕师夔领兵自梅岭入广东,再次占领广州。最终广州为宋将张镇孙收复。而文天祥收复了梅州。

=============
第九章节 宋溪

漠月和郑仪游兴正浓,还有好些景点没去。不想陆秀夫就出现了,这老头子真烦人。“先生,现形势大好,老夫与张太傅枢密副(张世杰)使商量后,欲原路折回收复福建,不知先生有何见解?”陆秀夫拱了拱手,问道。但此时,漠月并不想离开,于是假装掐了掐手指,之后对陆秀夫说道:“时机未到,元虽内乱,但不出半年即可平复,此时折回,所费时日再加收复之时日,相差不多,即使收复,又再次立足末稳,元兵已到。”

陆秀夫闻言道:“先生之言不无道理,然则,如何是好?”漠月暗喜,忽悠到了,于是道:“当务之急,应为之事有二,其一,一路下来,我发现,舰队之船舵转弯时不如渔船灵活,细察才知,军船之舵乃为单扇,一边着力,亦不能上下调节吃水多寡。君实兄,实船舵乃鱼尾也,非两扇不可。图我已绘好,照样进行改良就是。”陆秀夫接过图纸连连称妙!又问道:“第二为何事?”宋的这种舵为明朝及以后乃至现代,船之建造技术奠定了基础。

漠月清了下嗓子道:“曾闻,君实兄与张太傅欲以此地为据点,故漠月我最近对此附近地理及水纹亦作了详细考察。黄江下游的东西溪相距最近处不足四里,且这片平原地带本是高螺湾联接长沙湾的古海浅域,沙土松软,易于挖掘。如浚通,则不用绕过遮浪半岛而省走百余里水路,从丽江浦出长沙湾西通平海、惠州;从丽江浦出高螺湾东达碣石、潮阳。进退自如,水陆两利。故渠成,可达君实兄等之战略目标。此为二也。此乃直渠之图纸。”漠月说完把渠的图纸也给了陆秀夫。宋军所挖的这直渠,就是现代人称的宋溪了。

陆秀夫拿着图纸就告辞了。郑仪见陆秀夫下船走了,用手挂于漠月脖子上问道:“我从没带你去什么黄江,你怎么知道那里有东西溪,还要在那挖个渠什么的?还有,你在船上这么久,从没摸过舵,也没上过战船,怎么知道战船的舵不好使?”漠月亲了亲郑仪额头,微笑着说道:“你父亲不是说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吗!所以我就知道这些了。说起来还真应该谢谢你父亲。不过,最要谢他的就是把你留在我身边了。”

“不许贫嘴,快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不会是你乱讲的吧?”郑仪一本正经的说。漠月用手轻轻的刮了刮郑仪的鼻子回答道:“我怎么可能乱讲呢,人家陆秀夫可是承相,能骗到他啊。再说,知道我骗他的话,他不把我给砍了呀。以前我在书上看到的。好久没去看你父亲了,咱去他船上,看我岳父大人对我改良的船舵有什么看法?”郑仪心中高兴,但还是说:“谁是你岳父大人了?不知羞!”俩人亲蜜的牵着手上了郑复的战舰。

船舵改良后,经郑都统测试,确实比以前能活数倍,改良工程大力进行中。同时,陆秀夫已拔大部兵士驻于今之可塘镇埔陇村一带,边整训边开凿直渠。漠月开始有点佩服陆秀夫的办事速度了。宋师屯兵劳作及休整的溪畔后来建了村落,现称“宋溪头村”;村西的圆形小山,就是宋端宗与广王在挖渠期间宿营的地方了,现称“宋王山”;村北通往内地的山岭,宋军为便于行走及运输而伐土为阶近500米,就是现在的“宋师岭”了。


在鹿境南边小金龙山南坡的山脚下,有一条西溪自大渡头缭绕飞鹅岭至红墓溪头时来个急转弯,奔流的江水顿时变得暴躁了,湍急的激流裹挟着一阵又一阵的漩涡,不停地冲涮淘挖着溪岸河床,使得红墓溪头转折的地方水深流急,深蓝的江面难辨其终底。

恰好,这里的岸边,有一座山头,状似奋翼展翅的鱼鹰仔蹲踞着,时刻盯着潭中的动静,准备一头扎入水中,以期捕捞到活蹦乱跳的鱼虾之类。故此潭名曰鱼鹰仔盯潭。

直渠既成,丽江浦(即今联安“三江妈”至长沙海口一带。)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宋军大本营了。时值文天祥收复赣州、吉州等地,军心大振,宋端宗在丽江浦下游的水师大营赐宴与臣同欢庆贺,长沙海口船泊处的鱼鹰仔盯潭。后人就雅称为“御宴潭”了。

=================
第十章节 遮浪奇观

文天祥江西的收复,使勤王军旧部和各地义民纷纷起来和督府军遥相呼应,抗元斗争此起彼伏:乐安人何时招集一支义军攻克了崇仁县;文天祥的大妹夫、吉州龙泉县令孙桌组织起事收复县城;另一个妹夫彭震龙收复永新县城;攸县人吴希爽等在湘赣边境起义,攻克袁州萍乡县。

在这个有利形势下,文天祥率主力一举攻克了赣州会昌县,接着又取得雩都大捷,并乘胜攻克兴国县,移督府于兴国。分宁、武宁、建昌三县豪杰带兵归附文天祥指挥。临川、洪州、袁州,瑞州义兵也来请求受督府节制,抗元浪潮声势浩大。

于是陆秀夫又来找漠月谈心了,收复福建之心比前次更甚,而漠月正想到别处去玩玩,比如,去遮浪玩玩,然后再去香港逛逛。更重要的是,此时,元军内乱已经平息,而文天祥的这些举措,吸引了元军的注意。元军主帅张弘范意识到不砍倒文天祥这面抗元大旗,就不可能尽快地摧毁南宋王朝。一场更猛烈的暴风雨就要来临,历史不可更改,远离沙场,游玩才是真。故此时不走更待何时。

漠月于是掐掐手指,对陆秀夫道:“收复福建之事可为,但帝舟万万不可由原路折回,需向西南,由鮜门港经遮浪出海。有海岛曰香港,其上有城为:九龙,其官富之东,有盘石,方平数丈。帝宜驻跸于此。再派张太傅回福建与义军陈吊眼、许汉青等联合,共同讨伐,则胜算倍增。”

实际上,陆秀夫、张世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人。他们这时闻知张弘范派李恒率精锐部队围攻文天祥部。文天祥难挡强敌,败走空坑,已向丽江浦而来,准备与小朝廷会合。陆、张两人虽对朝廷忠心耿耿,但还是难逃世俗既定框架。一山难容二虎,何况是三杰(时,陆秀夫、张世杰、文天祥为南宋三杰)。他们看到文天祥的一次次胜利,而自己则只是逃字来形容。故是有意避开文天祥,漠月的随意而为,正中陆秀夫下怀。

1277年(宋景炎二年)蜡月,漠月和郑仪随便宋军船队到达碧海扬波、金色沙滩、岛屿棋布的鮜门港。大家上岸在南山岭宿营一晚。遇半夜地震、虫鸣鸟叫,地动山摇,宋端宗惊弓若鸟,不能入睡。陆秀夫即用草鞋蘸泥在大石挥书“壮帝居”三大字,片刻安静,使能安寝。三字是陆秀夫左丞相引南朝陈后主诗:“日月光天德,山川壮帝居”。

翌日于鮜门至鹅埠途中为元兵追杀,萧御疾等率义军阻击追兵,掩护小朝廷撤退,萧御疾不幸被元兵射杀,为国捐躯。小朝廷沿鹅埠墟出小漠港古道时,陆秀夫命将萧御疾等为国战死的将士尸骨背上陡峭的鹅埠狮山,离主峰不远处择地埋葬。由于狮山土多石少,陆秀夫指挥兵士漫山遍野寻找石头。宋端宗、杨太后也亲自带头为牺牲将士抱石垒彻,叠石垒成墓。

墓没有立碑,陆秀夫为彰显萧御疾勤王报国、忠贞殉节事迹,以剑刻石撰写墓志铭竖于墓侧,以慰忠魂。铭文曰:

萧宪佥公千古
志匡复宋室 勤王报国恩 鞠躬扶孤主 尽瘁表忠臣 
魂游惠府地 身葬鹅埠山 青简垂不朽 墓迹永蒸尝 
                   宋景炎二年腊月陆秀夫撰刻

不日,漠月和郑仪就随舰队来到了月亮湾。就是红海湾遮浪了,现代为汕尾八景之一:遮浪奇观。东海,波涛不绝、巨浪排空,奔腾浩荡,势不可挡;西海,风平浪静,微波荡漾,恬静宜人,涟漪不起。乎一动一静,令人赞不绝口,美不胜收,叹为“奇观”。 礁岩多姿多彩,真是“神、海、沙、石”兼备,“湖、岛、湾、屿”迥异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
第十一章节 渔父即英雄

郑都统扈驾往九龙湾而去,而漠月和郑仪就留下玩几天。(又传时郑仪已怀有身孕,不便远行)顺便带郑仪看看他现代中的家。传说漠月的家就在龟龄岛,据21世纪初《漠月外传》中的文字记载:

传说江湖之中心为一孤岛,其名为龟龄岛,又名金屿岛,位于红海湾与碣石湾海域交接处。其形似龟,头部以巨石为主,怪石嶙峋,石石相连,颇具气派。身躯则树木葱茏,密集而有层次,处处荫凉;花草遍地,清新而可人,赏心悦目;山路盘环,少有拌脚石,路路相通。以其“孤”“荒”而远近闻名,以其恬静而回归自然。

有一郎中,居于岛中一巨石,形似小屋,可纳数人,清凉异常,内有地道,深不可测。传有仙泉出,调制鸦片,其味无穷;用以煎药,则百病可除;用以洗脸,则红颜常驻;彻茶常饮,则万寿无疆...嘻,数江湖郎中,非吆喝祖传秘方而闻名者,漠月也。

1278年(宋景炎三年)三月,得不到消息的文天祥决定暂时屯兵于丽江浦,一面招募义军编练水军;一面继续派人联络行廷。宋端宗在去九龙湾途中,遇元将刘深,一路追逐,折回避入广州湾,“帝舟”倾覆,端宗皇上遇溺,虽然被左右随从救起,但已经喝了一肚子的水。宋端宗吓得好几天都讲不出话来,结果生病了。

因元军追兵逼近,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(今广东省雷州湾)。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,又惊病交加,於几个月後(1278年5月8日)在碙洲去世,葬於永福陵(今广东江门)。

端宗死后,群龙无首,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,陆秀夫慷慨激昂,振作士气:“诸君为何散去?度宗一子还在,他怎么办呢?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,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,只要老天不绝赵氏,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?”众臣便又拥立年方8岁的赵昺为帝,由杨太后垂帘听政,改元祥兴。

时宋广西宜慰使曾渊子仍坚守雷州。元军招降无效,大举进攻。曾渊子奔碙州,雷州为元军所得。张世杰以雷州得失关系行朝安危,派张应科、王用领兵数万收复雷州。张应科三战失利,王用兵败降元。

六月,张世杰亲领大军围雷州,久攻不下,撤围而去。宋失雷州,驻碙州的行朝安全直接受到元军威胁,张世杰欲将行朝北移崖山(今广东新会南)。此行于伶仃洋,遇元兵。郑都统带义军殿后阻击追兵,以少敌多,被包围于海上,苦战两天两夜。在龟龄岛上的漠月和郑仪,听到此消息火速赶将过来。

斯时炮火雷飞,箭矢如雨,杀声震天,烈焰冲霄,烟雾敝空,郑都统终寡不敌众,舰队崩溃。漠月赶到时,郑都统已身中数箭,即使誉为神算天医的漠月也回天贬术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郑都统虽心中有不甘,但看到漠月和郑仪已在身边,总算有些安慰。抓着漠月的手,再拉着已泪流满面悲痛欲绝的郑仪的手,放在了漠月手里说道:“先生,小女郑仪就托付于你了,请带她离开这场战争。我也知道你不属于这里,走吧...”

郑复就这样走了,郑复不是文天祥,不可能像文天祥一样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隽永诗篇。只有后人为他写下的一段竹枝词:“待渡山前仰大风,谁知渔父即英雄,当时义烈同文烈,千载何人吊复翁”。

漠月搂着泪人儿郑仪,环顾四周,宋兵及渔民已经全军覆没。漂浮于海面上的只有船只的残骸及宋元双方兵将的尸体,满目苍凉。元兵已经团团把漠月和郑仪包围,漠月一直就远离这场战争,但此时再不出手,以后如何面对郑仪!于是就对郑仪说:“小仪,你如果不怕死,就抱紧我吧,咱们为你父亲报仇!杀光这里的元兵!”郑仪也知道漠月能做的,也就只有这样了,并不怪漠月,就紧紧抱着漠月。

刀一出筲,刀锋光彩夺目,有如闪电般耀眼。顿时天空风起云涌,黑暗下来;海面风生水起,如倒海翻江,一时巨浪排空;以漠月为风眼,同时亦是旋涡的中心点,十几丈高的惊涛骇浪四散开来。瞬间,包围着漠月的元兵舰队无一幸免,连船带人全葬身海底。漠月携着郑仪有如海陆风(hailufeng.com)一样,朝龟龄岛而去,消失于海平线上。

当时,岸边看到的人们以为是飓风(台风)把正在交战的宋元两兵全吞没了。消息传开,崖门的宋帝哀悼之余,追认郑复为义烈候。甲子人民闻耗悲愤痛绝,纷纷设坛祭拜,以慰郑复及众渔民在天英魂。不到一年后,崖门之役宋军大败,全军覆没,南宋亡。

同年十一月,文天祥奉命率军经滘洋出东溪口往潮阳征剿叛军陈懿。张宏范遣其弟宏正带兵往救陈懿,文天祥闻讯从潮阳退回海丰。在海丰五坡岭开饭之际,为元军所困,全军覆没。文天祥力战被擒,崖门之役时,困于元营看着南宋被灭,而后被押往大都,三年后不屈就义。

传说漠月和郑仪为避免与元兵冲突,隐居于龟龄岛,因漠月刀摧毁力太大,且不易控制,故漠月封刀入海,不再踏出江湖。明朝参将俞大猷巡守碣石卫无意获得漠月刀,又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。又传说,有人在惠来沃头(纪念甲子甘沃搬迁而来故起名沃头),看到过漠月和郑仪及他们的一大群孩子,渔歌之乐。又有传说,郑成功就是郑仪的曾...曾孙了。传说... ...

Written By

漠月

发表评论